佛山示范区创建迎来“终考”:各项指标达到优秀档次

来源: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      发布时间:2018-08-16

  从2015年佛山市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以来,经过三年努力创建,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示范区创建规划完成率达100%,全市基本构建起“十分钟文化圈”,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2525.11平方米,处于全省地级市前列。近日,佛山迎来了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终极大考”!

  8月9日—8月11日,国家创建办实地检查验收组对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进行终期验收。

  8月11日上午,佛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实地检查验收意见反馈会在市机关小礼堂召开。

  实地检查验收意见反馈会在市机关小礼堂召开

验收组认定:各项指标达到优秀档次

  根据第三批示范区东部验收标准的8大类32项共63个指标,以及创建管理过程中7部分18个指标,国家创建办实地检查验收组认定佛山创建工作各项指标达到优秀档次。

  综合验收环节各方面情况,验收组认为佛山市示范区的创建工作:一是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创建工作保障有力;二是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服务效能持续优化;三是文化活动彰显特色,城市品牌内涵丰富;四是中期督查整改明显,文化惠民效果增强。

  验收组肯定佛山示范区创建工作具有五大亮点:一是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到位,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坚持“党建引领、文群共建”机制,先后制定了《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和报告制度》、《文化领域八个“关口”制度》等制度性文件,深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公共文化机构活力。法人治理结构试点走在全国前列。顺德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探索法定机构改革,大大提高了效能。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博物馆等单位成立佛山市公共文化设施联盟,实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三是课题研究针对性强,成果转化取得实效。推动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及研究成果转化,以实践探索实现精准落地,加快推进产业园区、企业及产业工人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四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形成模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加多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在佛山广泛开花。“社工+义工”模式引入专业化社工组织;“市民馆长”模式充分调动专业人才积极性;“文化中枢”积极调动民间组织力量开展优质服务;“邻里图书馆”盘活了市民家庭藏书,推动了社区融合,探索了社会力量办文化的服务多元、绩效优先的创新路径。五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有效促进了服务效能的提升。建设“佛山文化云”综合数字文化服务网络,跨界融合打造数字服务平台,实现了全市培训、辅导、讲座、演出、展览、体育、场馆利用等公共文化服务的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实施数字文化服务工程,建成智能图书馆177家,全方位提升市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

  同时,验收组也指出了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还需改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知晓率低等问题;并建议佛山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强创建经验总结,持续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经验。

市委书记鲁毅:建设更具品质的文化导向型城市

  市委书记鲁毅听取了反馈意见后表示,佛山将按照国家创建办实地检查验收组的要求逐条逐项抓好整改落实,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持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努力提高佛山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全市文化事业全面高效发展。

  鲁毅强调,我市将以更大的担当和作为做好示范区后续创建工作,努力将佛山打造成为融合岭南民俗文化、时代特色和现代商业文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品质文化导向型城市。

  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启宇表示,省文化厅将进一步加强资源统筹,为佛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引进来”和“走出去”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推动佛山加强示范区创建经验总结,充分发挥佛山市示范区在全省、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

  本次示范区创建实地检查验收为期两天半,国家创建办实地检查验收组通过听取汇报、查阅档案资料和实地查验等方式,对佛山市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检查。国家创建办实地检查验收组一行实地检查了13个公共文化设施,包括佛山市和顺德区的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以及顺德区北滘镇、乐从镇的镇村社区基层文化设施等。

(责任编辑:吴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