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论文——《从延安鲁艺到关东画派——谈关东画派及其时代意义》

来源: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      发布时间:2017-05-19

  从延安鲁艺到关东画派
  ——谈关东画派及其时代意义
  赵华胜


  由中国画学会和安徽省文化厅等单位共同发起组织的“论古证今——首届中国地域美术发展论坛暨名家学术邀请展”很有意义,这是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后,在中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世界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召开的,恰逢及时,把脉准确。以论坛形式讨论地域性画派的现状及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借此机会互相学习,互通有无,沟通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明确地域性画派今后的发展方向。我想谈谈对地域性画派发展的认识,主题是《从延安鲁艺到关东画派—关东画派及其时代意义》。
  一、关于关东文化
  关东,指山海关以东辽吉黑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而关东画派是活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北京的美术创作群体。
  东北三省属东北边陲地区,虽然在早期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出现过红山文化,但仍是非文化发展核心地区,与黄河、长江及中原文化相比有欠发达,文化积淀有失厚重。不过,关东地区的文化表现却具有丰富多彩的多元特色,它包括契丹、高句丽、女真、蒙古及由女真发展起来的满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近代史上的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统治东北时形成的民国文化;及历史上“闯关东”移民形成移民文化;近现代史中日、俄等帝国主义国家入侵形成的殖民文化和反侵略反压迫的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革命斗争史等。上述各种文化互为影响渗透,就形成了以东北独特多元的地域文化特征。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中国人民的抗战取得了完胜。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迁到东北办学,几经辗转,在东北大地留下了光辉的足迹。1951年东北鲁艺又转移到沈阳落户。1953年在东北鲁艺美术部基础上成立了东北美术专科学校,1958年更名扩建为鲁迅美术学院。东北鲁艺的教学和艺术活动,将革命艺术火种播洒到东北沃土上,“鲁艺”一大批领导干部、教师和学员随部队到东北,成为东北文化领导者和建设者。像美术领域的蔡若虹、华君武、古元、彦涵、朱丹、安波以及原鲁艺美术部主任张仃等,为东北文化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鲁艺”革命文艺思想和艺术实践是形成“关东画派”的直接源头。
  鲁迅美术学院的毕业生被分派到东北三省,分别建立了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艺术学院,以延安“鲁艺”为核心的革命文化种子在黑土地上扎下了根,并开花结果。新的关东文化是在党的文化政策和延安“鲁艺”革命文化传统影响产生的。长期以来,延安“鲁艺”的革命文化传统及艺术创作方法,在关东文化的构建中占有主导地位,成为地域文化发展的主流特征。
  二、关于关东画派的诞生
  1959年,在国庆10周年之际,东北文化与全国一样出现高潮。东北地区以鲁迅美术学院为中心,为庆祝建国10周年创作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乃至国际声誉的优秀作品。王盛烈教授创作的东北抗联题材《八女投江》,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红色经典之作。另外,王绪阳、贲庆余、路坦、许勇等一批青年画家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北京农业展览馆等国内在型场馆创作了《黄巢进长安》、《互岗军开仓分粮》《戚继光平倭》《人民公社万岁》《果园金秋》等一批优秀作品,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王绪阳、贲庆余合作连环画《我要读书》荣获全国一等奖。学生集体创作的《鞍钢颂》《白手起家》《电缆工人攻尖端》获得了好评。由于上述创作成绩的取得,鲁迅美术学院的艺术教学和艺术创作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影响。
  鲁迅美术学院将延安“鲁艺”的革命传统引进教学中来,实践了艺术为人民。“基本功训练必须与创作相结合;艺术创作必须与深入生活相结合;艺术创作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法,使得在创作上产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51年末,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先生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后回国途径东北,亲临鲁迅美术学院参观考察,这种教学方法,给徐悲鸿先生以很大的启发和震动。他回北京后,委派他的研究生侯一民、李天祥等七位优秀学生组成学习考察小组专程来东北,直接到鞍钢工厂与正在工厂的鲁迅美术学院的同学们一起边深入生活,边研究创作。他们将鲁艺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经验带回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先生对“鲁艺”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思想十分重视,认为这是建国以来最新型的教学体系,决定之引入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中。
  1961年9月,由辽、吉、黑三省省委委宣传部和文联联合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了“东北三省第二届美术作品展”和“东北三省美术家代表会议”。鲁迅美术学院派出了由院长兼党委书记张启仁为领队的八人代表团出席了会议,我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荣幸的参加了这次重大且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成为历史的见证人。会议由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宋振庭同志主持,他在会上做了长篇主题发言。他经过长期调查研究,结合东北地区的历史、地域特色和当时的艺术创作成果,分析了东北三省美术创作现状,提出了东北三省应适应国家文化发展之需要,适时建立“关东画派”的理念,提出了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学术主张,提出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创作方法。到会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华君武和分党组书记邵宇同志代表全国美协对宋振庭同志的报告给予高度的赞扬。从此,东北三省文化界掀起了同心同德共创关东画派和共建关东文化的浪潮,出现了东北三省美术创作的新高潮。1961年9月。“东北三省美术家代
  三、关于南北大交融
  关东画派的产生和成长是一定历史时期文化繁荣的表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文化发展阶段性必然产生的地域性文化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结果。关东画派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
  1961年,在长春召开的“东北三省美术家代表会议”上提出了关东画派的优势,也明确认识到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传统积淀不深,对中国画传统技法传承不够,艺术修养和艺术水准有待提高,作品表象“傻、大、黑、粗”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开门办学方法,向全国艺术家学习,吸收优秀成果和经验,“为我所融,为我所用,吸纳溶合”。上个世纪50年代,鲁迅美术学院从北京特聘著名画家赵梦朱、季观之、晏少翔、钟质夫、郭西河等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东北三省各艺术学院派出20余位优秀青年教师赴北京画院、南京国画院、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学习进修,重点研习南方诸画派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及艺术理论。
  自1962年至1968年间,鲁迅美术学院及北方各省艺术院校开设临摹岭南画派、扬州画派、新安江画派、海派、金陵画派、清四僧等地域画派代表性画家及其作品。元四家、明四家、石涛、八大等南方各画派名家画论和作品,全部列入教学课程内容。
  鲁迅美术学院与三省美术单位联合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现实主义人物画大师蒋兆和教授先后二次给师生表演和讲学;特邀北京画院秦仲文、崔子范、王雪涛等先生;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先生来院讲学;特邀傅抱石、关山月先生专程来东北旅行写生,先后到黑龙江大兴安岭、镜泊湖、长白山天池、抚顺露天矿、鞍钢、千山、大连海港等地实地写生,并举办了旅行写生展并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写生画集。同时派出中青年画家跟随老艺术家服务和学习,收到极大收益。“文革”后,江苏南京国画院院长亚明、魏紫熙、宋文治等一行20位画家来东三省写生,同时举办了“行万里路写生展”,收效甚大。
  1965年和1973年,关东画派先后两次派出优秀青年画家参加文化部直属改画小组,与关山月、魏紫熙、宋文治、方增先、杨之光、周思聪、张德育等20位著名画家在修改工农兵业余创作的作品同时,抓住难得的机会,进行学习交流。
  关东画派在南北大交融中得到了提高,在不断学习中逐步走向成熟。
  四、关东画派的时代意义
  关东画派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继承了延安老“鲁艺”的革命文艺传统,坚持了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基本创作原则,选择了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和创作方法,秉持“继承、坚守、开拓”的六字学术主张,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为地域文化的建设和地域艺术风格流派的开拓作出了贡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东画派形成的基础:一、创作了具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作品。关东画派艺术家们创作了一大批精品力作,这成为关东画派形成和发展的基石。二、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关东画派有自已的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三、形成了独有的艺术思想和创作理念。坚持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创作原则,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提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理念,吸纳有益于画派发展的科学方法,艺术创作形式多样化。四、艺术家群体接序发展。形成了阶梯式艺术人才发展趋势。五、形成较大社会影响和学术地位。几十年来在关东画派举办了十三次大型联合展览和东北三省学术讨论活动,出版了大型作品集和学术论文集。2005年、2010年先后举办两届晋京作品大展。
  关东画派的时代意义:一、关东画派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关东画派的思想来源于延安“鲁艺”的革命文化传统,延安“鲁艺”艺术思想是关东画派创作思想根本。二、关东画派的群体式特征适应了国家文化发展的需要。以自由创作研究为主体的群体式学术研究,适应了地域性文化发展的需要。三、关东画派的具有独特而浓郁的地域性特。地域性特征是画派发展的前提,地域个性显现了画派的艺术活力和生命力。四、关东画派的发展突破了地域和体制界线。跨地域发展,克服帮派、宗派的陈旧习气,突破历史上画派的狭隘性和封闭性。五、关东画派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文化意识。因之,画派具有凝聚力和生命力。
  关东画派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已从稚嫩走向成熟,在继承中调整步伐,在坚守中探索开拓。关东画派将在时代精神引领下,向全国各兄弟画派学习,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大发展与大繁荣中做出自己的努力。
  2012年12月20日于北京
  赵华胜:原辽宁省画院院长,现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院长,关东画派第一届第二届晋京大展总策划,组委会主任,
  关东画派领军人,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工作室导师

(责任编辑:程敏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