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非闇画集

来源: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      发布时间:2018-02-02

  于非闇画集/于非闇著·—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馆藏书号:J222.7/1103

  于非闇(1889-1959),作为北平一地“传统派”的代表,是20世纪中国画坛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致力于工笔花鸟画复兴与出新,具有突出成就的大家之一。

  工笔花鸟画在唐、五代直至两宋,一直有着优良的“院体”传统,但因其严格的写生状物的技术要求、师承授受的局限,加上后世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好尚和品评导向,两宋以后工笔花鸟画逐渐被边缘化。元、明两代,虽有钱选、王渊等承继两宋之余而略有改观,但已无法与流行画坛的“逸笔草草”的写意花鸟画相抗衡。延至清代“家家南田,户户正叔”的局面,使得工笔花鸟画坛呈现出一种柔糜的脂粉气。后虽有王武、蒋廷锡等继起纠弊,西方传教士以古典写实的绘画样式与中国宫廷好尚相结合,也只是从外在和技法上加强了工笔花鸟画的写实性,并没有真正使清代工笔画走出柔弱的状况。民国时期的工笔花鸟画坛多以恽寿平的没骨花卉和郎世宁一派为旨归。岭南二居采用“撞粉”“撞色”的方法,追求色墨之间的渗化和偶然的肌理效果。北派,尤其是北平一地,工笔花鸟画着,多以女性居多。她们的花鸟画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着一种女性特有的气质,纤细柔媚有余,粗犷阳刚不足。工笔画坛仍囿于一种追求趣味的小家子气象。

  于非闇面对当时画坛的时习,选择了继承两宋院体,以本土艺术横纵借鉴,内部移植,相互嫁接的方法,复兴工笔花鸟画,继承借鉴中有开拓,绝无脂粉之气。

  于非闇的工笔花鸟画,主要吸收了三个方面的营养:一是从古代绘画遗产中汲取精华,二是借鉴民间绘画中的优良传统和技法,三是注重从写生中体察物理、物情、物态。他取法乎上,从传统出发,以五代、两宋为突破口,将宫廷院体与文人画,民间美术的特点和写生相结合,在两宋院体花鸟画的基础上挖掘唐宋遗法,熔唐人的古拙、宋人的格法、明末陈老莲的奇峭诡伟及时代风貌于一身,以书法、金石篆刻、缂丝笔趣意味入画,形成了绮丽洗练、色彩意浓、形神兼备、雅俗共赏的画风。

  于非闇的工笔花鸟画有一种浓郁的“纯味”。即他主要以中国画的母语作为言说方式,无论从表现技法、表现方式和表现内容上都带有极强的本土色彩。他的工笔画,多采用“双沟”“勾填”的方法,以线条强化工笔画的骨鲠。借鉴缂丝中园中有方,熟中生巧。拙中有巧等特点,将其早年在书法篆刻方面积累练就的腕力融入他的花鸟画线条中,以丰富工笔花鸟画线条的表现力。他以墨线划分物象结构,在填涂重色、色调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以较深的色线或泥金等重“勒”一遍轮廓线,达到一种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线面对比、色墨对比的平面装饰效果。强调“骨法用笔”和“写”的意味在工笔花鸟画中的作用,其线条遒劲奇谲,刚中有柔,健拔不外露,刚健中有极强的穿透力,有着一种秦玺,两汉金石味道和装饰意味。在他的笔下,行笔的抑扬顿挫、缓重急徐均被注入强烈的感情色彩,使线条除了以线立骨,以线塑形、构形之外更具有一种人格化的、不屈不饶的生命力和情感色彩。

  于非闇的工笔花鸟画有着写意画的磅礴气势和笔简意长的特点。其画作构图简洁明快,多采用他特有的“大折枝”的方式,即在尺幅较大的纸绢幅面上表现花卉形象,物象造型同实物原大或略大于实物,花卉也不局限一朵而是更多,呈现出富丽茂密的风貌。这种“大折枝”势强,气局大,既需要有刻画精微的写生功夫,又必须省略一些旁枝末节。用于非闇自己的话就是“从生活的真实过渡到艺术的真实。”可以说,在于非闇的工笔花鸟画中,对传统和生命力的追求,不仅是他个人对生命力的理解,也是一个画家对所描绘对象,对一个画种,一个国家生命力的寄托。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于非闇画集》,收录了于非闇176幅作品,翻阅此书,细细品味,实为人生一大享受。

(责任编辑:吴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