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画史

来源: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      发布时间:2017-12-15

  中国文人画史/卢辅圣著·—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馆藏书号:J3209.2/32


  何谓文人画?
  简而言之,就是古时读书人所画称为文人画,主要与专职画匠区分。细说起来,可以很复杂,所谓文人画,要求画中要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形式。
  文人画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些文人画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但是正式的名称,是由元代画家赵孟頫提出的。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别于画院待诏、祗候等所作的院体画。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明朝唐寅《六如画谱·士夫画》:“赵子昂问钱舜举曰:‘如何是士夫画?’舜举答曰:‘画家画也。’”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但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
  传统上默认文人画一般应必备以下几个特点:
  文人画要学养深厚,胸有韬略,腹中需垒起万卷诗书。这样的人画出画来,不叫“文人画”也会文气十足。
  要言之有物,兴之所至,信笔拈来,承载的是亦忧亦乐,表达的是真性真情。所以后人才能从八大山人的鹰眼中看出睨藐不屑来。
  要格调高雅,翰墨丹青古来即称“雅好”,“雅”人之“好”的标尺,就是格调。对格调的赏析与赏析者的品位有极大的关系,即俗语所说“好画还需识者看”。
  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王维之所以受到苏轼、董其昌的极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的先河。文人画家所以重水墨而轻色彩,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直接关系,即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基于这种宗旨,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即摒弃华艳,唯取真淳,讲究绘事后素、返朴归真、大巧若拙等等,这些都成为文人画家在艺术上的自觉追求。
  文人画特色和体系的形成,又与文人士大夫将绘画视为精神调节手段有关,创作对这些画家来讲,起到的不过是一种精神舒络的作用,这样,不为物役,不被法拘,以最简单的工具(笔、墨、纸),最概括的语言(黑、白、灰3色),传达出最深切的感受,就成为创作中的必然的选择。
  总而言之,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
  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卢辅圣所著的《中国文人画史》,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作者自1990年确立提纲,2001年应河北美术出版社之约,促成了一个文人画简本,出书时定名为《中国文人画通鉴》,在此基础上,2012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本书从文人画的出处,“士大夫”的源流上着眼,寻绎文人画萌芽或滥觞期的意识流程,以大量加注的方式,爬梳史料,斟酌见解,图文并茂,系统讲述了中国文人画从萌芽到发展,试图探讨从高雅自适到通俗普及,从精神寄托走向情感抒发世俗化。文人画越来越导向社会现实性。随着传统意义上的文人阶层退出历史舞台,艺术家被视为拥有独立身份和特定社会职业的承担着,文人画是否走到了尽头?
  本书上下二册,图文并茂,脉络清晰,不妨一阅。

(责任编辑:程敏岚)